来源:新华社 作者:李国利 占康 责任编辑:李庆桐 2023-09-21 19:02:38
新华社北京9月21日电(李国利、占康)记者从21日在北京开幕的“第一届航天医学前沿论坛”上获悉,我国已具备航天员180天太空驻留失重防护保障能力,航天医学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对于地面大众心血管、骨肌系统、神经退行性病变、人类衰老、药物防护与筛选等研究也提供了有力理论支撑和技术平台。
论坛以“揭秘宇宙,健康未来”为主题,由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办,北京理工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联办。两天的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将全面交流我国空间站任务期间航天医学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探讨航天医学前沿理论、未来发展趋势与新技术,展示先进在轨健康维护技术在空间站运营、载人登月任务中的应用等。
会上,神舟十五号航天员张陆结合自己太空驻留186天进行的医学防护保障及航天医学试(实)验情况,也进行了学术交流。他深有体会地评价道:“医学保障及时可靠,失重防护多样有效,航天医学实验成果颇丰。”
正在中国空间站执行任务的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发来祝福:“中国空间站已全面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载人登月任务全面启动实施,航天医学全国重点实验室顺利组建,航天医学发展必将迎来新的更大机遇。”
航天医学是发展载人航天事业的重要学科,研究制约人类长期航天飞行的健康问题,为航天员太空长期健康生存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据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医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李莹辉介绍,作为国内主体承担载人航天健康保障任务的科研团队,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30多年来,他们聚焦微重力、空间辐射等航天特因环境导致的医学问题,创建了中长期载人航天失重生理效应防护体系,研制了覆盖全任务周期的综合对抗防护系统,实现了载人航天从短期飞行到长期健康驻留的突破,我国空间站失重防护技术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我们还开辟了航天医学空间实验领域,建成了系列化、规模化、通用化的空间医学实验研究系统,取得了一系列航天医学的创新突破,完成了我国及国际首例人工血管组织芯片研究。”李莹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