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Jun报 作者:冯 浩 刘晓敏 责任编辑:贺书引 2023-08-28 07:11:46
四营有个“三星食堂”
■冯 浩 刘晓敏
临近饭点,中部战区陆Jun某旅保障部领导走进该旅四营食堂,去吃“碰饭”。
党委班子调研伙食问题、推广先进做法是该旅一直以来的传统,下连吃“碰饭”作为最直观的调研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最近,全旅正在进行“星级食堂”评比,这位领导准备趁这次“碰饭”进行摸底打分。
走进食堂,掀开一个个餐盒盖,只见饭菜色泽精美,香味扑鼻而来。炊事班长李祥国笑着说:“吃着更香。”
打好饭菜,领导与战士们坐在一起边吃边聊。此时,餐桌上,摆上来一碗刀削面。原来,今天是新兵王磊的生日。王磊是山西人,炊事班便专门为他准备了一碗“长寿面”。
在李祥国看来,让战友们在Jun营吃上家乡特色饭菜,最能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在四营,炊事班每月都会将当月过生日官兵的籍贯等信息记录下来贴在食堂。每天准备饭菜时,都会有专人为当天过生日的官兵送上特别的祝福。
“平时吃得习不习惯?觉得还缺什么?有没有特别想吃的菜?”餐桌上,领导向战士们详细了解伙食情况。“食堂能吃到家乡菜”“以前最不爱吃的大烩菜现在几天吃不到就想”“最爱吃炊事班做的‘健身餐’”……官兵们你一言我一语,争相说着自己的感受。
用餐结束后,看到炊事员将没吃完的主食打包好端回厨房,领导问:“这些主食准备怎么处理?”炊事员张锦远说:“米饭我们会配上火腿和鸡蛋做成炒饭,馒头会切成片裹上鸡蛋液做成炸馒头。”这时,正在收拾餐厅的炊事员们看到机关领导来吃“碰饭”,纷纷围上来询问饭菜口味如何。
“以前听到领导来吃‘碰饭’我们都小心翼翼,害怕被指出问题。如今,营伙食保障在不断探索中越来越好,大家都盼着领导来吃‘碰饭’。”李祥国说,每一次“碰饭”都是展示和提高的机会。
不久后,四营的食堂被评为“三星食堂”。
最近,李祥国受邀在炊事班长交流会上分享经验做法。在该旅,伙食保障人员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已经成了常态。在所有人共同努力下,官兵们就餐满意度持续攀升。
让“Jun营三餐”暖胃更暖心
■刘盾 冯浩 贾豪天
中部战区陆Jun某旅开展实战化战术训练。
炊事班长立了三等功
“教导员,这个三等功还是留给更优秀的同志吧。”炮兵营全营立功人员名单公示后,二级上士彭圣明第一时间找到教导员王磊。在他看来,自己只是做了一名炊事班长的分内工作。
“让功是个人行为,评功是组织决定。”王磊的话让彭圣明感触颇深。这一次他的三等功,可以说是全营官兵一年来不断“评比”出来的。
彭圣明有着十余年的炊事工作经历,普通食材一经他手便能成为美味佳肴。在彭圣明心里,做好一名炊事员是一件幸福的事。
彭圣明原本是一名火箭炮炮手,入伍前也不会做饭。刚刚换岗到炊事班时,菜肴组合、口味调配、刀工技巧都成了摆在他面前的“拦路虎”。“任何事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好,没有基础就苦练。”彭圣明给自己定下目标。
刚到炊事班那段时间,彭圣明工作时间练技巧、休息时间学做法,遇到难题就向老炊事员请教,外出就找餐馆“取经”……
一开始,彭圣明做的饭别人不愿意吃,他就自己吃,将口味咸淡记下来,方便下次及时调整。渐渐地,他手上的老茧起了一层又一层,使用菜刀也越来越得心应手。
为了能让战友们在早上吃到热乎的包子,彭圣明经常凌晨四五点就起床,揉面、调馅、蒸制,每一道工序所需的时间他都严格把握,保证能在正点将包子端上战友们的餐桌。
“夹生饭、怪味菜、半熟食,这些都是我经手的饭菜中不允许出现的。”凭着这股认真钻研的劲头,彭圣明在炊事班的工作得到了全营官兵的认可。
“老话说众口难调,那我就一个一个地调!”彭圣明干起炊事工作有自己的一套秘诀,他的上衣口袋里随身携带着一个“意见本”。业余时间,彭圣明时常走进官兵们当中,询问大家对伙食的意见,即使是一些不起眼的小问题,他也很认真地分类记录。像这样的“意见本”,彭圣明如今已经记到了第6个。
“饭做得好就是一种荣誉。”在旅广播站“官兵互赞会”上,总是能听见彭圣明的名字。不仅如此,每月组织的伙食评比,他的排名始终靠前;每季度的“星级食堂”评比,炮兵营的食堂总是能挂上牌匾;每年组织的炊事专业比武,他获得的奖项证书不计其数。彭圣明觉得,作为炊事员能为单位争荣誉,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
金杯银杯,不如官兵的口碑。工作之余,彭圣明最大的爱好就是研究全国各地的菜系。他说:“让战友们吃好,是我最大的愿望。”
在一次演练中,某连战士杨钟琪不慎负伤,需要卧床休息。得知这个情况后,彭圣明在心里琢磨:目前食堂饭菜基于战士们训练量大的现状,普遍口味偏重,可能不利于患者恢复。
于是,接下来的半个月,杨钟琪床头的饭菜一直不重样。单是一份清汤面,汤底就换成过鱼汤、鸡汤、排骨汤。这次“小灶”,让杨钟琪有些意外:“真没想到彭班长能变着花样给我做饭,吃得顺口,身体恢复也快了。”
炊事人员立功受奖的背后,是该旅对官兵伙食问题的重视,是伙食保障与官兵认可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通过大项任务的摔打磨炼和训练保障的实践检验,该旅炊事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司务长熊建峰(左二)询问战士们对伙食的意见。
伙食好不好,官兵说了算
张宇明来自湖南,因熟悉各类风味酱菜,被机关邀请成了“小菜”顾问。而成为“小菜”顾问的原因,还得从他和Jun需营房科科长马彦龙的一次碰面说起。
一天,马彦龙吃过午饭后到Jun营超市购买日用品,还没到门口就看到超市里排起了长队。走近一看,官兵们的购物袋中有辣椒酱、黄豆酱、豆腐乳等酱料,还有午餐肉、豆豉鱼、方便面等即食食品。难道大伙午饭没有吃饱?马彦龙叫住了正拿着泡面、火腿、卤蛋费力挤出人群的张宇明。
看到马彦龙,张宇明立马打开了话匣子,讲起了食堂饭菜的情况。原来,炊事班为了让官兵们吃好,每顿饭都少不了大肉丸、酱骨头等“硬菜”。然而一段时间下来,“硬菜”在战士的眼中已不再那么“受宠”。“我也是想换换口味才来买点泡面。”张宇明说。
看着官兵们手中瓶瓶罐罐的小菜,马彦龙又问了几名官兵。“总是吃食堂的饭菜,食欲渐减,就想着自己调剂一下。”耐心听完大家的“吐槽”,马彦龙陷入了沉思,炊事员起早贪黑揉面煮饭,绞尽脑汁琢磨菜谱,但更要把力气用到点子上。
“伙食好不好,官兵说了算!”第二天,马彦龙组织了一场关于伙食保障的官兵恳谈会。官兵们七嘴八舌,提了不少建议:“不能拿饭店的标准衡量BD的伙食,关键要看有没有营养,能不能吃出战斗力”“大鱼大肉不是唯一选择,配菜也同样重要”……
恳谈会结束后,马彦龙找出了食堂饭菜不受欢迎的原因:官兵们来自五湖四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饮食习惯,但食谱没有照顾到各自的口味,时间一长,大家自然也就吃腻了。
“要让官兵们每天都有不同的味觉体验,就要紧跟训练任务、环境气候、制炊条件等变化合理调剂饮食,真正以官兵的喜好来确定食谱。”马彦龙表示,舌尖上的保障还需要更多细节方面的用心。
“既然大家想换口味,那我们可以给大家提供自制的小菜。”想起官兵自购的小菜蘸料,马彦龙计上心来。于是,他邀请了15位来自不同地域并对小菜酱料颇有心得的官兵担任顾问,用两周时间精选了50种调味酱料,并将其区分为自制酱类、腌菜类、成品类等5个品类,同时指导各营常态化提供辣椒酱、豆腐乳、腌黄瓜等调味酱料,保证自助取用。
为了让官兵们吃得满意,马彦龙还带着炊事员到地方餐厅“取经”。“我们希望炊事员不要在求新、求奇、求档次上动脑筋,而要在做精、做细、做美味上想办法。”马彦龙说,把家常菜做好,精细化制炊才能真正提升官兵们的就餐体验。
“只要提出的需求合理,就要想办法满足。”马彦龙介绍,现在各营每月都会进行伙食测评,征求官兵们在伙食方面的意见建议。同时,他们还会评选出最受欢迎的菜品,建立口味偏好菜品库,为炊事班制订食谱提供基本依据。
渐渐地,官兵们餐桌上千篇一律的大肉炖菜少了,用心制作的特色美食多了;食谱里单纯追求营养的菜品少了,健康美味的创意菜多了;单调的大米馒头少了,特色炒饭花馍多了……
“有一次,我特别馋方便面的味道。”张宇明说,“没想到刚走进食堂,我就发现炊事班为每个班都架起了鱼火锅,鱼火锅的配菜就有我馋的方便面。鱼火锅煮面不仅味道好,也更有营养。”
炊事员正在配菜。
做出特色,减少浪费
前不久,在该旅司务长交流会上,四营司务长熊建峰题为“把伙食费吃进官兵嘴里”的发言赢得了全场官兵的掌声,发言就如何解决食堂就餐“微浪费”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这次交流的起因,是全营的一次周末会餐。指导员张冰鉴发现一些战士将盘内剩余的肉片拨进了泔水桶。于是,他决定针对就餐浪费问题组织一次专题教育课。
“指导员,我把很腻的猪皮和肥肉倒进泔水桶,这算不算浪费?”下士张林崇向张冰鉴提出疑问。
因为不喜欢而剩余的食物,到底能不能倒?在接下来的讨论环节中,不少同志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大家普遍排斥肥肉的原因是:口感油腻、难以消化、脂肪含量高。但是,炊事班考虑到营养均衡和食材浪费问题,不可能只提供瘦肉。
如何减少浪费,让官兵们将伙食费实打实地吃进嘴里?张冰鉴带着教育课上发现的问题找到了司务长熊建峰。巧的是,熊建峰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怎么才能让伙食费更多地吃进官兵们的嘴里?带着疑问,熊建峰请教了多名前辈,但大家大都认为年轻战士成长环境普遍较好,物质条件的提高养成了他们挑食、偏食的习惯。
“不排除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我觉得这其中一定有我们炊事员可以努力的地方。”此后,熊建峰一直在琢磨怎么将猪肉炒菜做得更好吃。“尝试过用蘑菇酱炒、将肉先腌再炒、把肉先炖熟了再炒等很多种方法,但效果都不太理想。”熊建峰说。
一次休假,母亲端上桌的一份猪皮冻让熊建峰茅塞顿开。想起官兵们倒掉的猪皮与肥肉,这道开胃清爽的凉菜便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有了想法,熊建峰马上就向母亲请教了猪皮冻的做法。“家里做的猪皮冻量小而且简单,味道不是特别完美。起初去腥不彻底,做出的猪皮冻腥味大而且不定型,辛苦收集了好几天的猪皮最终‘毁于一锅’。”为了让官兵们吃上可口的猪皮冻,熊建峰上网找了很多视频,并在家反复试验。
休假归队后,为了尽快让战友们尝鲜,熊建峰带着炊事班进行了一周多的专项训练。终于,一块块晶莹剔透、滑嫩爽口的猪皮冻亮相官兵们的餐桌。
不出所料,猪皮冻上桌的第一天就被大家一抢而空。往后几日,各连的猪皮冻需求量日益加大,从每天一锅到每天三锅,猪皮冻供不应求。
渐渐地,猪肉在该旅炊事员群体中演化成“一肉三吃”,——“猪皮做皮冻、肥肉炼油、瘦肉炒菜”。猪皮冻作为凉菜丰富了官兵口味,每餐大家都想尝一尝;猪油炒菜香味更浓,之前经常剩下的青菜、豆角,现在每顿饭都光盘。
“一肉三吃”不仅解决了浪费问题,还给该旅的饮食保障带来了更多启发。更多创新的做法,在各个营区的食堂里展开了尝试。
(王 鹏、张甲龙、孙国强摄)
官兵们为丰盛的饭菜点赞。
餐桌连着战斗力
■高安栋
餐桌连着战斗力,好伙食能顶半个指导员。伙食保障关乎官兵切身利益、关乎基层风气建设、关乎BDJun心士气,是一项稳人心、暖兵心、保稳定的经常性、基础性工作。近年来,BD伙食保障标准水涨船高,提升的频次和力度前所未有。官兵们的生活条件大幅改善,餐桌上菜品更加丰富,伙食保障由保量向保质逐渐转变。
伙食保障工作体现的是领导机关对基层官兵关心关爱的根本态度。领导机关带头抓统筹、抓落实,多吃“碰饭”、多端端战士的碗、广泛倾听不同官兵的意见、形成合理的菜单和伙食保障制度,才能为官兵解决伙食保障中的堵点难点,才能让官兵实实在在感受到为兵服务的决心和力度。
吃好了才有归属感,才有战斗力。在BD这个战斗集体中,官兵们来自五湖四海,你有你的口味,我有我的习惯,伙食保障标准也绝不能简单地以量取胜。不仅要厉行节约,更要在营养均衡的基础上开拓思路、积极创新,让官兵们吃出幸福感。与此同时,还要善于激发炊事员的内在活力,鼓励其用心烹饪、用心制作,满足官兵们“舌尖上的幸福”。
见微知著,睹始知终。创新研究“一肉三吃”、精心调配16种小菜,定期组织“星级食堂”评比……中部战区陆Jun某旅党委机关下基层、搞调研,坚持以系统观念搞好伙食保障,不仅推出了官兵们爱吃的拿手菜、暖心菜,还拿出了避免浪费的特色菜、节约菜。带着感情做工作,盯着问题抓落实,让伙食保障既有思路和举措,又有力度和温度。
伙食好不好,官兵说了算。饭菜既要让大家吃出营养、吃出健康,更要让大家愿意吃、喜欢吃。顿顿光盘是官兵们用实际行动对伙食保障给予的肯定。只有用心对待伙食保障工作,严格落实管理制度,设身处地考虑官兵饮食需求,才能激发官兵们的活力,坚定其立足战位、建功立业的信心决心,进而带动和谐风气、高昂士气、单位人气,促进全面建设水平整体跃升。